2005年隨著新浪博客的開通,以及徐靜蕾、韓寒等一批名人博客的興起,博客從知識精英的高臺一躍成為網民通用的表達方式,2005年度由此被稱為博客大眾化元年。4年之后,與之息息相關的另一種新媒體形態——微型博客,簡稱微博,再次因為新浪的介入而聲名大振。從2009年8月新浪微博開始內測,各界名人與草根網民便爭相涌入嘗鮮。新浪微博被昵稱為“圍脖”。“今天你圍脖了沒”一時間成為網民及各主流媒體頻繁使用的句式,繼博客現象之后新浪微博現象再度引發熱議。其實早在新浪開通微博之前,國內的微博已經悄悄擴張并有了一批擁躉。包括飯否、嘰歪、嘀咕、做啥、貧嘴、滔滔等在內的微博形態不下十余個,但是這些微博或是遭遇停運,或是小打小鬧,一直沒有形成氣候。新浪“圍脖”的熱鬧能否帶來微博網站的突圍?本文試圖通過對以新浪微博為主的國內微博客發展狀態的分析,探求微博客的本土化生存方式。
一、Twitter的示范效應
微博是一種允許用戶通過簡短的文字、圖片來更新和發布的迷你型博客